猪苓是一种常用中药材,多孔菌科,多孔菌属。以菌核入药。猪苓在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分布,常寄生于枫、桦、柞、槭、杨等乔、灌木的树根上。菌核生于地下。从猪苓菌核表皮颜色可以判断其菌龄:一般3年以上的猪苓为黑褐色;2年~3年的为灰;当年新生苓为青白色。
近年来,随着猪苓抗癌作用的发现,市场需求量日益加大,加之野生资源逐渐减少,猪苓市场呈现供不应求之势。由于野生猪苓只在陕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有生长,一般只在海拔1200~1600米的山坡上可以挖到,资源很是稀少,加上没有采取保护性挖掘措施,导致目前野生资源枯竭,价格不断上升,人工栽培猪苓效益普遍较高。
猪苓的药理功效
猪苓是一种药用真菌,以菌核供药用,有利水渗湿去痰,耐毒的功能,主治肾炎水肿、小便不利、急性尿路感染、暑热水泻、淋虫、赤白带下等症。近代临床试验证明,其提取物猪苓多糖,具有显著的抗癌作用。
猪苓的生长形状
猪苓菌核属多年生,埋在地下,常生于桦树、柳树、杉树、青湿木、狗骨子、白杨树、青岗树、岩马桑、花叶子等润叶树的树根上。猪苓呈块状或不规则条块或扁圆块状,直径3~10厘米,形似生姜块茎,表面黑色、灰黑色或棕黑色,猪苓菌核表现的有伴有根状菌素,子实体由菌核上长出,生有10~100余朵,俗称“猪苓谷花”、“菌子”,猪苓菌子芳香、味佳、好吃。
猪苓的生长与生活习惯
猪苓常生于海拔1000~3500米左右的向阳林地,尤其是杂树林内居多,木苓松林内也有分布。土壤的结构与性质,对猪苓的生长有很大的关系。猪苓适宜在疏松、含腐质丰富、湿润、坡度在20~25度的向阳坡上生长。猪苓对温度变化敏感,当温度在10度时猪苓开始萌发,17~19度时猪苓开始生长,22度时子实体开放。当气温在8℃以下、25℃以时上即停止生长,进入休眠状态,生长期最适温度为15℃~24℃,土壤的含水量以30%~50%为适宜。栽培猪苓应选择pH值为5~6.7的微酸性或近中性沙壤土。猪苓不能直接寄生于树木上,必须依靠蜜环菌提供养料。猪苓对氮、磷、钾肥要求不高,种后一般不需施肥。
猪苓既不能自养,也不能直接寄生在活的或腐朽的树根上,而是依靠另一种食用真菌栎菌索提供养料,猪苓才能生存,这个“栎菌”名词,是在不同树种下经过试验,选择定名的,有一定的科学含义。
猪苓属于真菌中药材,可以人工分离菌种制和菌种载培,因此猪苓的生长发育需要经过担孢子、菌丝体、菌丝菌核和子实体四个阶段,担孢子适宜的条件萌发形成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,无数次生菌丝紧密缠绕结合成菌核,菌核系多年生,能储成养分,在不适宜的环境中保持体限,如遇到栎菌索和适宜的环境,又能萌发产生新的菌丝,无数新菌丝紧紧缠结,突破菌核表皮层,形成白色的头状的苓头,并不断增大形成猪苓。实践证明,猪苓遗传方式有两种:一种是无性繁性,二种是于实体遗传,有性孢子遗性繁殖。
土壤选择
高山林地载培,以黄棕色或棕黑色颗粒形,原生质土壤为宜,沿河一带以4砂4泥2木叶或6腐3砂2木叶,屋内5砂3屑2木叶为宜,在有利条件的地方还可加一些锯木面、土壤培育科含水量为30~50%。
猪苓栽培方法
1、菌材培育蜜环菌是供猪苓生长的营养来源,在栽培猪苓前要先培育蜜环菌的菌枝、菌棒、菌床。
①菌枝培养。于3月~8月选直径为1厘米~2厘米的枝条,截成6厘米~10厘米长的小段,在0.25%硝酸铵溶液中浸泡约10分钟,备用。挖一个长、宽、深分别为60厘米×60厘米×30厘米的坑,坑底铺一薄层树叶,将浸泡好的树枝段在坑内平铺2层,上面摆放带有蜜环菌的菌枝,之后再盖一层薄土,然后再摆放两层树枝段,如此反复摆放6层~7层,最后覆土5厘米~6厘米厚,以树叶覆盖,培育40天。
②菌棒培养。将选好的直径6厘米~12厘米阔叶树枝干锯成40厘米~80厘米长的木段,在木段上,每隔10厘米~15厘米砍一深至木质部的小口,将蜜环菌种接种于小口处。将接种后的木段搭成井形架。置于1℃左右的温度下培养2个~3个月。
也可以按菌枝培养方法,将木段置于坑底,每层平铺100根~200根木段,两层木段之间加入蜜环菌枝2根~3根,用土填充空隙,共摆放4层~5层,最上层覆土10厘米厚。
③菌床培养。一般于6月~8月或10月至翌年3月进行。先挖30厘米深、长度及宽度均为60厘米的坑,坑底铺一层树叶,摆放新鲜木段3根~5根,其间距为2厘米~3厘米,放菌枝2根~3根,上面覆土10厘米厚。
2、菌核的培植
①制备菌种。夏季采收猪苓后,将猪苓籽实体晾干(切忌熏烤、曝晒和雨淋)。揉成粉末状,即制成孢子菌种。也可选个头小、瘤状物多、表面凹凸不平的猪苓直接作种。
②接种菌种。在4月~5月,先将腐殖土壤翻耕,耙平,挖穴深30厘米~50厘米。放入3根培养好的菌材,将菌种接种在菌材间蜜环菌生长旺盛之处,并用树叶填充间隙。也可直接在底层菌材上放一层猪苓菌种,最后覆盖腐殖土或沙土。
还可将培育好的菌床挖开,取出上面几层菌棒,将猪苓菌种直接铺于最下一层菌棒上,再用树叶填充空隙,然后按上述方法摆放菌棒和猪苓菌种,最后在顶层覆土30厘米厚。
田间管理
栽培后,注意保持土壤湿润,旱季应及时浇水灌溉,多雨季节注意排涝防渍,并严防人畜践踏。
采收与加工
采收一般栽培2年后采挖。采挖季节为4月~5月或9月~10月。并选择灰褐色、松软的菌核留作种苓。加工挖出的猪苓要用刷子刷净沙土与杂质,不能用水洗。置于阳光下晒干或晾干,再放在通风处保存。
等级标准甲级:苓块大,表面黑色,质地坚实,肉质白色;乙级:苓块小,表皮灰色,苓体烂碎,皱缩不实,肉质褐色。